由于朝廷的重视,明朝从洪武到天顺的百余年间,曾连续不断地纂修总志。据不完全统计,明代官修总志共五种,全在此时。如洪武时曾修《大明志书》、《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》、《寰宇通志》。永乐中,明成祖也曾诏修全国性的总志,惜未成书。景泰七年(1456年),陈循、高榖奉敕编成《寰宇通志》,但未付梓。天顺年间李贤等主修的《大明一统志》,以南北两京、十三布政使司分区,每府、州分建置、郡名、形胜、风俗及古迹、人物诸目,并有简略的文字说明,这有助于了解明代政区及其概貌。在全国总志频频编纂和不断向地方的“征志”之下,推动了各府州县的修志工作。各地修志蓬勃开展,正德时已出现了“天下藩郡州邑,莫不有志”[15]的局面。到嘉靖、万历时,修志达到鼎盛。嘉靖三年诏修郡国志书进史局,地方上湖广布政司左参政丁明于嘉靖中颁布《修志凡例》,规定志书的内容和各类目的具体编纂方法,于是地方修志形成了以地方官主持,有乡绅和名人学士参加的纂修体制。在各级政权的倡导、组织之下,明代修志已相当普遍,州县修志蔚然成风。许多省、县志书一修再修,方志体例结构也已相当完整,不仅有序、目录、图、正文、跋,而且有凡例、修志者名氏、大事记等。由于修志体例较为统一,层次分明,所以志书内容联系也比较严谨。
相关影视:韩国财阀电视剧配乐有哪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