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老师的樗寮楼 成成 摄
清代时,各地都有造纸作坊。那时一张纸的诞生,经历水深火热,凝聚着造纸工人们大量的艰辛劳动,质量也好。舒老师拿出自己收藏的康熙四十六年的一个书帖说:“这张纸比蝉翼还薄,但它的纤维是整化的、结实的。纤维经过漂洗、晾晒、挤压等工艺后,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。”要造出这样的手工纸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,本身就意味着高成本。近几十年以来,造纸行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。盲目打价格战,成本高的手工纸无法存活。工业造纸可以提高效率、节省人工,但机器制浆将纤维全部打碎了,做出来的纸缺乏韧度、变脆、易破。纸的寿命减损了,对于书画作品来说是致命的。试想当初陆机的《平复帖》如果是写在一张类似当代机器生产的纸上,不要说经历一千七百年,过不了几十年就不存在了。
“纸张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国家应该提到战略高度来。”舒老师总结道。现在也许正是复兴手工造纸的好时候。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好起来了,手艺人的工作开始受到重视,从事手艺也有了经济保障。好纸的市场越来越大,会鼓励人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手工造纸技艺上。当然,现在也出现一些新情况。应酬、宣传之类的事多了,手艺人不可避免地会分散精力。作为手艺人,谨记自己的职分,能回归平凡,回到手艺,这是最重要的。